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报刊研究一个被忽略的ldquo富 [复制链接]

1#

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

《报刊香港》访谈录

香港报刊研究:

一个被忽略的“富矿”

文丨赵稀方王杨

写作缘起

王杨

您在继《小说香港》之后,又有一部《报刊香港》于今年问世。两本著作间隔十几年,但无论从题目还是内容上都有呼应和承续。时隔多年,您写作《报刊香港》的初衷是怎样的?

赵稀方

有人问我为什么写《小说香港》?我的回答是:博士论文命题作文。不过,谈到《报刊香港》,这倒确乎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的香港文学研究开始于年,《小说香港》旨在辨析香港的文化身份及城市经验。此后,我转向后殖民理论研究,原因是港台研究中屡屡碰到后殖民理论,聚讼不清,所以希望对这个理论进行彻底清理。后殖民理论相当艰深,国内翻译很少,主要依赖外文文献,所以“一入侯门深似海”,一直到年,《后殖民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才完成。其后,为将后殖民原典介绍进汉语世界,又主编了“后殖民经典译丛”()。

无论是文化身份、城市经验,还是后殖民理论,都是从文化研究角度切入香港文学的,其实我自从进入香港文学领域后,一直感到这一学科缺乏基础史料工作。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香港报刊多数收藏在香港,内地学者少有机会看到。因为做起来难度太大,我一直不作此想,但这毕竟是一个学科的致命之处,我一直牵挂于心。在年的冬天,我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研究香港报刊。

报刊研究真是个苦差事,仅仅一个《小说星期刊》我就看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个刊物以文言为主,文白夹杂,看起来很困难,不过我以为这是一个被忽略了的富矿,值得挖掘,在《报刊香港》一书中,我专章讨论了这个刊物。看史料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到过于枯燥,常有罢手的想法。事实上,我在个人兴趣上偏于理论,喜欢思辨,不太看得上也不甘心把时间一直耗在史料里,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有次碰到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柳书琴,她说,做理论的人甘于做史料真不多见。我大概因为岁数大了,在学术上已经没什么功利心了,心境淡了,才有时间慢慢磨一点材料。

王杨

我记得您说过这本书的写作是从年开始,从开始写作到出版经历了6年多,从时间上就能看出创作的不易。这本书史料详实,通过对于报刊的细致考察,还厘清了很多有疑问之处,体现了实证精神。创作过程中,考据工夫是不是比较难的部分?

赵稀方

《报刊香港》写了6年,但谈到查阅香港史料,那就更早了。夸张一点说,我查阅香港史料的地方遍布了全世界。-年,我在英国大英图书馆查阅《循环日报》微缩胶卷,在剑桥大学图书馆查阅W.CarltonDawe年撰写的小说集YellowandWhite。-年,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查阅到大量香港上世纪50年代美元文化的材料,当时写出了《五十年代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一文,发表于香港《二十一世纪》年第12号上。年我在台湾成功大学客座一年,年在台湾东华大学客座一年,课余时间全在图书馆,系统阅读台港报刊。台湾与香港关系较为密切,很多香港报刊资料在台湾都可以看到。在欧洲,中国研究资料最丰富的是荷兰的莱顿大学,年,我在那里查阅了多种香港早期英文材料。我在香港的图书馆待得时间最长:香港大学创立较早,冯平山图书馆、孔安道图书馆等地特藏部藏有较多旧刊;香港中文大学创立时间较晚,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