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近日,上海一位5岁小朋友的简历走红网络。简历显示,其英文年阅读量超本,有钢琴、围棋等近10个爱好,去过国内外30多个城市。该事件迅速引起舆论热议,一场关于教育的“论战”在网民中展开。
舆情热点
10月30日,微博网友
开八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位5岁小朋友的简历,并配文“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孩子的简历”。
简历显示,这位5岁小朋友文史艺数体全面发展,每周写3篇英语日记,做过20多本思维书,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年阅读量从本上升至本,同时,已经去过国内外30多个城市
上下滚动
该简历之所以引起舆论热议,一方面是因为其呈现的5岁孩子的优秀程度超出公众的惯常认知;另一方面,对一部分家长来说,这是一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案例,而自己的孩子可能被同龄人远超了。
事实上,与“牛娃”“对标”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日益加强,甚至还曾流传过一份“普娃”“牛娃”“超级牛娃”的“能力表格”。与“5岁小朋友简历”一样,量化的结果成为部分家长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比较都是负面的。在社会结构多元化且急剧变化的年代,个体的差异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引起比较。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时候,有些比较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这种比较。
作为家长,既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以平常心客观看待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到,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用“量化考评”,还应该
基于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不能仅把目光放在教育结果的比较中,还要注意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差异性。比如“5岁小朋友简历”中不仅有其学习、阅读、旅行等数据,还提到了其父母都有良好的习惯,而且每天会有2—3小时的有效陪伴,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只严格在过程中,并不太追求结果”等。所以,与其因为教育结果的差异而担忧,不如学习其他家长先进的方式和理念,在差异中找到问题关键。
与此同时,还应意识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简单地照搬某一种理念和方式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育的“马拉松”中,家长和孩子都该博采众长,多些耐心,不以结果为导向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忧情绪。
喜欢记得来一个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杨蓝
来源:《网络舆情》第84期舆情观察民生舆情
页面:林敏瑜曹铭(实习生)
图片: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