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陆悦编辑
郑丽霞图片
网络
吹笛子的老人
作者
张江华前些时间,一到晚上七八点钟样子,小区楼下就响起了嘹亮的笛子声。吹的歌曲既有经典老歌,也有时尚新曲;旋律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轻松明快。我虽然不是学声乐的,但也听得出来,吹笛子的人很有一定的功底。邻居的笛子演奏得不错,大家可享受免费的音乐演奏,甚至有业主建议演奏者开个培训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孩子去拜师学艺,提升小区的文化氛围。总体来看,支持、点赞者占了上风。渐渐地,大家都适应了这每晚七八点钟准时响起了笛声。在我的脑海中,手持笛子悠然自得的场景,似乎多半出现在乡间村野。譬如南宋诗人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太阳正在落山,半掩在远山背后,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旁边的池塘水草丰茂。寥寥数句,一副乡村春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受到村居生活的悠闲自在。我很是好奇,这个吹笛子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在这个喧嚣而繁华都市里,竟然能够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独自一人进行自己的表演——笛子独奏。这天晚上,我到小区楼下散步,特意循着笛子的声音去找寻这位吹笛子的人。远远地,我看到一位老先生坐在广场边的石椅上,身后是小区的一个路灯。桔*的灯光下,老先生双手横握长笛,悠扬的笛声就从这里飘了出来。及至走近老先生面前,他正闭着眼睛,十个手指在笛孔上下起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笛声中。这是一位年约60多岁的老先生,长脸,皮肤虽黝黑,却满面红光。我静静地站在一旁,不敢高声喧哗,甚至连呼吸都压低了,生怕打扰了老人的演奏,惊醒他独自享受的音乐世界。一曲《妈妈的吻》吹罢,老人睁开眼睛,看到站在一旁的我,朝我微笑着点点头。我微笑着回应:“大叔,您的笛子吹得真好听!”。他呵呵一笑:“过奖过奖,只要大家不嫌吵就好。”一口正宗的河南腔。言罢,他便低头又准备吹下一首曲子了。这些时日,笛声依旧。一天晚上,外面突然下起了毛毛小雨,爱人叫我赶紧下楼去把女儿找回家。我拿着一把雨伞下楼了。我到女儿平常玩的滑梯、运动场去看了看,都没有见到。我又绕着小区找了好半天,还是没见到女儿。这时的我,心中着急起来,女儿五岁多,天性好动,又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我赶忙慌急地给爱人打“没见到女儿在小区呀,她该不会跑出去吧?”爱人一听也急了:“那你赶紧到大门口保安那里去问一下,看看保安有没有看到她出去。我马上下来。”我急吼吼地跑到大门口,问保安有没有见到我女儿出去。保安很镇定地告诉我:“没有看到你女儿出去。”见我着急,保安好心地提醒我,“你到七栋架空层去看看,天在下雨,吹笛子的老人去那里吹了,你女儿会不会也在那里呢?”我连声道谢,掉头朝七栋跑去。果真,女儿就在那里,正随着笛子吹出的旋律翩翩起舞呢。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里爱人“找到女儿没?”“找到了,找到了,她在七栋这里跳舞呢。”见我过来找她,女儿大声喊到:“爸爸,有个老爷爷在这吹笛子,我就在这跳舞呀。”老人看到我过来,放下笛子,问我:“这是你女儿呀?”见我点头,老人接着说,“你这女儿真聪明,我一边吹她一边跳舞,节奏旋律都跟得上,很棒!”正如老人所言,笛子吹出的旋律缓慢时,女儿的动作就轻柔飘逸;旋律明快时,女儿的节奏就跟着加速。一边是慈眉善目的老人,手握横笛,怡然自乐;一边是活泼可爱的女儿,风舞翩跹,烂漫天真。好一幅天伦之乐的幸福景象!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爷孙俩呢。趁着歇息的当口,我和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原来老人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这里工作,如今孙子上幼儿园了,他专程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孙子。晚上,儿子儿媳回家了,他就下楼来遛达遛达。问及笛子时,他笑着说,吹笛子是年轻时学会的业余爱好,一来可以增强肺活力,二来可以让自己精神愉悦。没成想,还有这么些小朋友们愿意过来听,跟着曲子跳舞,倒是他没有想到的。为此,他也感到特别高兴。老人说话从容不迫,不疾不徐,平平淡淡,但平淡中却让人感受到一丝丝孤独的味道:老人们放弃自己原来的朋友圈、生活圈,来到孩子们工作和生活的这个陌生的城市,突然间没有了熟悉的家乡话,没有了共同唠磕的老朋友,其实内心是很恬淡而平静。为了帮自己的子女减轻负担,他们又无怨无悔,乐在其中,用自己的方式营造了一种久违的闲适意境。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在我们身边,可能有着很多这样的老人家呢。也许,你的父亲母亲;或者,你的岳父岳母,就是其中的一个呢。这就是新时代人的精神风貌。作者简介张江华,湖北通山人,笔名麦芒。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辗转咸宁、武汉、海南,现供职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作品散见于《交际与口才》《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南国文学》《咸宁日报》《*石文学》《乡土作家》《通山文学》等报刊。
投稿邮箱
西散南国文学社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