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散南国文学记忆中的年味孙世伟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12777.html

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段鹏尧

编辑

滕新晶

图片

网络

记忆中的年味

作者

孙世伟

近日,在腾讯新闻里有一则这样一条消息,《这些老年画,总有一张会让你想家》。看到了一幅幅60、70年代的年画,让我想到了那个时候并不富裕的家,想到了那个年代过年的经历,想到了那种欢欢喜喜、团团圆圆过大年的氛围。与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相比,与其说生活富裕了,可能精神上真的缺少了什么,尤其是那种可圈可点的“味道”却淡化了。看到那些老年画,让我更想回到那些念念不忘而惬意十足的儿时的“年味儿”当中。作为60后,我记忆中的过年那是别有一番风味的。那个年代的生活很不富裕,但我们却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全家人都能欢聚在一起,尤其我们还能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和新棉鞋,小丫头们头上还能系上五颜六色的新头绫子,恰似迎春的彩蝶,无拘无束的跑跳着。有时候还会偷偷把别人家的对联撕下一小块,当唇膏把自己的小嘴唇涂成粉红色,相互媲美。“小男子汉”的我们则拿着父亲制作的玻璃或纸糊的灯笼走街串巷的嬉闹着。记忆中过年,是东北的天气是最寒冷、雪最大的大的时候,踩在上面嘎吱嘎吱地响,但那也挡不住小伙伴们的嬉闹身影,雪爬犁、冰车子、单腿驴、冰嘎等成了我们的最爱。“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三十儿的上午,各家各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大红纸书写的春联散发着浓浓的墨香,比之现在印刷的五颜六色春联更有“年味儿”。贴罢春联就该准备晚饭了,虽然当时的生活并不怎么富裕,但父母们还是想尽办法做出至今也难品尝到的“美味佳肴”了。那个时候买来的鞭炮是要拆开来燃放的,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品种,但也其乐无穷。最盼望的就是年夜饭了。晚饭过后全家总动员,提水的提水(水缸必须装满,象征着未来的日子过的丰满)、和面的和面、剁馅的剁馅,然后母亲领着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父亲则把冻秋梨和冻柿子用凉水缓上,还把自家产的瓜子、花生和买来的糖果放在盘子里摆在桌子上,到处充满着家的和睦和“年味儿”的气息。包完饺子,全家人围坐在黑白电视机旁一边嗑瓜子、扒花生、吃糖果,一边收看电视节目,时不时地还对节目品头论足一番,那个“年味儿”可真浓啊!到半夜11点多开始年夜饭了。母亲在厨房煮饺子做菜,父亲则领着我们笼火燃放鞭炮,那时候大人们管年夜饭叫“接财神”。“接财神”的时候,父亲还神秘地说,不允许喊人的名字,那样会不吉利,仿佛还隐藏着很多的神秘色彩。吃罢年夜饭,我们就开始挨家挨户地去拜年,见面先拱手:“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嗑不断地重复着,你来我往之间的问候更加烘托了“年味儿”的氛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的思维的更新改变,慢慢地“家”疏远了,“年味儿”淡了,“味道”没了。到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邻里之间也不怎么来往,有的甚至见面都不打招呼,门对门都形同陌人,更别说相互之间的拜年了。就是现在回到农村过年,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味道”了,再也感受不到穿新衣、吃年夜饭的那种喜悦了。在日前经济飞速发展、衣食住行都不愁的今天,我更加怀念儿时的那种“家年味道”。

审核语

由一幅旧年画,勾起了作者对童年时乡村过年时的美好回忆。语言朴实、亲切,唤起了读者的同感,尽管那时生活清苦,却处处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氛围,与今天的过年相比多的是惬意十足的“年味儿”。可以刊发。

——段鹏尧

作者简介孙世伟,男,年8月出生,本科学历,年5月参加信用社工作至今。喜爱写作的他多年来笔耕不辍,撰写的信息稿件多次在《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吉林银行业》《吉林农业》《辽源日报》及省联社简报等报刊上发表。“中国农村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多次被《辽源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投稿邮箱

西散南国文学社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