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那里治的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有一种力量能够激励人心,鼓舞人们向上;有一群人奔波奉献,传递人间正能量;有一些瞬间刹那便成永恒。
他们是平凡的人,也是为我们带来最多感动的人,他们就是感动吉林人物。
“感动吉林”评选活动就如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年开始至今,已经坚持了17个年头。我们在吉林省内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尊老爱幼、忠于职守、勤奋敬业、扶危助困的人物事迹,并在所征集的人物中票选出当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参加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的评选。如今,“感动吉林”评选活动已成为吉林省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主办单位:新文化报·ZAKER吉林、吉林年鉴、长春国际会议中心
协办单位:吉林省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
4号候选人吉林大学南极科考队
身份:吉林大学教师、学生
年龄:平均32岁
推荐理由:在~年度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工作中,吉林大学师生首次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成功实施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项目——“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的现场应用与试验,成功钻穿近米东南极冰盖,获取了连续冰芯,钻取了冰下基岩样品。这是东南极60年以来的首支冰下基岩岩芯样品,中国由此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后第三个拥有此项技术与装备并获取南极冰下基岩样品的国家。
身边人评价:此次钻探成功验证了钻探装备可靠性,为我国极地考察增添新“武器”,为后续更好地进行南极冰盖考察与研究奠定基础。
——冰川专家、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波
人物感言:参与中国极地考察9年来,我见证着我们的国家从极地大国正逐步走向极地强国。我们年轻一代极地人正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着祖国的极地事业,战斗在遥远的风雪世界。韶华不负,初心始终。
——吉林大学南极科考队领队、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楠
获取冰下基岩岩芯后,吉林大学科考队队员合影
年11月,吉林大学科考队的队员从长春出发开启了南极科考工作。年2月,吉林大学自主研发的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应用于南极冰盖钻探,成功钻穿近米厚的南极冰盖,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后第三个获取南极冰下基岩岩心样品的国家。今年3月12日,经过天、3万海里航行,科考队6名师生载誉归来。
年10月,吉大校园内红叶烂漫。朝阳校区钻采楼内,张楠正在准备下午开会交流的资料,就在他打开电脑时,一张多人身穿橙色南极科考队服的合影映入眼帘。“这是我们南极科考队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基岩后的合影。”张楠眼里闪烁着自豪。
张楠:在南极科考随时都存在危险
张楠不仅是吉大建设工程学院的一名副教授,更是一位五赴南极的科考队员。
在南极进行科考,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存在危险,暴风雪、冰裂缝还有白化天,有时高原反应也会对人造成伤害。“在南极,存在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可怕自然奇观,那就是南极的独特天气,被称为白化天。白化天是南极冰盖上的阴天景象,由于阴天,天地一色,看不到地平线,使人失去方向感,有时加上同时袭来的暴风雪,更是危险至极。”张楠说。
范晓鹏: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南极到底有多冷?副领队范晓鹏说,“零下40多摄氏度的平均气温,比想象中的还要冷。”哪怕是白天,平均温度也要在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下35摄氏度。“这一次去南极,恶劣天气比较多,风非常大。大风夹着冰雪打到脸上,犹如刀割一般,我们每一位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李星辰:对极地的美景心驰神往
博士研究生李星辰是首次参加南极科考。身为一名南极科考队的“新兵”,小伙子在未出发前就对极地的美景心驰神往。“之前都是从去过南极的老师和学长们那里听说南极是多么壮美,多么漂亮。有极光、有广袤的大海、有壮丽的冰山……但是自己现场经历过,发现更是另一番景象,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武威:看企鹅就是工作之余的乐趣
武威也是第一次去南极,除了南极的环境,那里的小动物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到南极,第一次看到企鹅,企鹅真的太可爱了。”武威说,在南极的海边,企鹅不时出现在站区周边。“远远地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就是我们工作之余的乐趣。”
刘昀忱:怀孕的妻子鼓励他参加科考
第一次参加科考的刘昀忱接到参与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时,妻子已经有了四个月身孕,预产期就在他返程前后,这意味着他不仅不能照顾妻子,甚至可能无法亲眼看见孩子出生。犹豫再三,在妻子的鼓励支持下,刘昀忱出征了。
“我走的这段时间,正好是她非常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要走这么长时间,心里有担忧和难过。”刘昀忱告诉记者,他没有想到,当自己把这件事告诉妻子时,却得到了妻子义无反顾的支持。几番挣扎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刘昀忱决定加入这次南极科考。南极科考队凯旋,刘昀忱也迎来了宝宝出生。“我能赶上孩子出生,并且我们的考察任务圆满成功,获取了冰下基岩,有一种双喜临门的感觉!”
鲁思宇:“95后”克服了寒冷和缺氧
鲁思宇是个“95后”,是吉大南极科考队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说:“在南极最大的考验就是寒冷和缺氧,在众多老师和前辈的帮助下,我用自己的意志克服了这些困难。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和历练,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我还会报名参加。”
张楠是和同事们在南极度过的春节。他们没有选择回中山站,而是在南极冰盖上吃火锅一同度过。吃完饭,他们唱歌庆祝春节,身旁的国旗迎风招展。
他常常对同事和学生们说,作为国家科考队的一员,肩上不再是个人利益,而是祖国荣耀。“这是每位极地工作者都具备的使命感和情怀。”张楠说。
张楠说,国家培养从事科考工作的技术人员很不容易,需要强健的体魄、专业的技术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作为一名五赴南极的科考队员,他有义务、有责任继续为祖国南极科考事业贡献力量,在更广阔的南极大陆插上五星红旗。
此次南极之行,让领队张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把学校自主研发的装备带去南极应用,并且取得研究成果及重大突破。“这次我们通过极地深冰下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钻穿近米厚的南极冰盖,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基岩,首次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
“南极的冰盖下被人们称之为另外一个世界,钻探装备就相当于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南极大陆鲜有人迹,非常纯净,通过历年的降雪、降水,保留了古老的历史气候信息。“采集冰芯后,通过分析可以重塑地球古气候变化,从而推演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张楠说。
在吉林大学中国南极科考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指出,吉林大学科考队员在历时四个多月的科考活动中,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工作,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正是吉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征集启事
“感动吉林”人物条件:
——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
——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
——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
——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
——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
只要你身边有具备以上一个或更多条件的人,就可以进行推荐。
联系方式:
1.新文化报24小时新闻-;《感动吉林》征集
2.邮箱:发送您要推荐的人物信息和人物事迹到xinwenhuabaob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