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0多年前,上海人每天打开报纸第一件事, [复制链接]

1#

年初的上海,这座与海湾相接的繁华与拥挤的都市,一座刚刚结束国运战争的城市,在国民*府的管辖下,既有着光鲜亮丽的橱窗,小巷里也堆积着饥饿、肮脏。

那年年初,天气还十分寒冷。天已经晚了,一条路边忽然有三个衣着单薄的小孩子,正围着一个火炉取暖。火炉很破旧,像是别人扔出来不要的;三个孩子就努力摄取那个小火炉的温度。

第二天早上,那三个孩子再被人看见时,其中两个已经死了。

这个看见的人就是三毛之父,张乐平。

当时的张乐平,也只是一个专职的穷漫画家,薪酬不高,家中人多,境况也不好,但勉强能维持温饱,前夜他路过时还只是感叹自己家中孩子已是幸运,然而次日早晨再看见这一幕,他心痛不已,无法忘怀。经历抗战以后,张乐平目睹着社会乃至阶层的动荡和底层普通人对于生活的挣扎反抗,以至这时强烈的同情给予了他强烈的创作动机。

这一年,《三毛流浪记》诞生了。

这部漫画登载于当时的《大公报》,从第一幅开始就引起了极大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