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乘风破浪,主动拥抱全媒体时代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选择哪家好 http://www.zherpaint.com/m/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这一天,我们一线记者依然奔忙在采访的路上。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单纯的党报、纸媒记者,我们既要能写文字,还要会拍视频,会出镜。


  拥抱全媒体时代,我们一直在尝试,在奋勇前行。抖音、
  当然,这其中转型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记者自己知道。下面,请听听本报来自各个部门、岗位记者融合发展的心路历程。


  摄影与视觉艺术部记者梁文栋——


  延时视频拿下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跨线天桥的拆旧装新施工场景已很常见,但4小时同步拆建4座天桥却是全国首次。年5月7日上午,开阳高速改扩建工程北惯至奕垌段施工现场,施工方4小时内实现了3座旧天桥的拆除和1座新天桥的同步架设。


  接到采访任务,20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这次采访“有戏”。5月7日,当我和同事赶到北惯至奕垌段的施工现场时,拆建工作已全面铺开,施工方运用SPMT模块智能移运架设技术同步拆除和架设天桥。据了解,高速公路同等规格跨线天桥传统爆破清理或切除吊离拆除工艺需要9至12个小时,吊装架设新建工艺也需较长时间或较多环节,而运用SPMT模块智能移运技术同拆同建只需要3至4小时。


  在采访现场,我一边听施工现场负责人讲解一边抽空拍摄了一些照片,脑海中一直在思考着用什么方式表现这个忙碌而高效的施工场景。“对,用延时摄影!”通过将长时间不断拍摄的照片浓缩成短视频,让读者可在短短一两分钟了解拆建的整个过程。在新媒体成主流的时代,不但要拍好照片,视频也是目前最直观、最流行的新闻播报方式,延时摄影就是短视频中的一种。


  于是,我在现场找好角度,架起三脚架和相机,在菜单上设定了延时摄影模式后就立即开拍。接着,无人航拍机也升空作业,以立体多角度的镜头拍摄施工现场。在没遮没挡的拍摄现场,火辣辣的太阳几乎将我晒得快要中暑了。一幅、两幅、三幅……3个多小时过去了,跨线天桥拆建工程圆满结束,无人机的多块电池全部耗尽,成功拍下了由多幅照片组成的延时视频。


  4小时同步拆建4座天桥的新闻一经推出,备受读者
  时政新闻部记者杨辉南——


  在纸媒与屏幕之间穿梭做优内容


  年,我加入了阳江日报社,成为了一名文字记者。加入报社时,纸媒正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传统媒体都在着急地向新媒体转型。我刚掌握了做一名文字记者的基本功,便开始学着做
  在媒体转型的浪潮中,我觉得既要熟悉不同的传播平台,跟上时代的脚步,又要确立自身的竞争力和特色,把自己挺立起来,以至于不会被变化的浪潮所吞没,对于报社是如此,对于个人亦是如此,不落其后,也不为所惑。


  后来,我认真地想了想,在这个传播媒介不断变化的时代,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跟在后面乱撞,做什么都只是学个模样。现在抖音兴起,过段时间可能就开始衰落了,而内容是可以跨越平台的,且一直是新闻的内核。


  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好的内容就是报道的立身之本,用文字挖掘真相就成了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好的新闻内容在任何一个平台都不会损耗它的光彩,我相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共鸣的始终是内容本身。


  我始终坚持做优内容,用客观的文字报道事件的真相,这是对文字记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因为人总有其局限性,所能掌握的只能是相对的真相,因此也可理解为“新闻作品总是有遗憾的”。这也吸引着我在求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自己局限的时空中、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呈现事件的客观样貌。


  现在,我还有许多专业知识需要学习,但用文字发掘真相既是我对文字记者最简单的理解,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本着这份信念,自己虽有诸多不足,却仍在用心地向好新闻努力,期待着“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的记者生涯,用好的作品,呈现文字之美,挖掘复杂的真。


  于我而言,这也是记者最为迷人的地方,在事件内外之间穿梭、逗留、思考、判断,看见这个复杂的社会,洞察变迁的轨迹,并用客观的文字呈现在报纸、屏幕、声音中,而你就在其中。


  全媒体工作室记者刘再扬——


  从业20年“老记”向全媒体转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的发展,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作为一名从事20年新闻工作的党报记者,我一直注重学习新媒体技巧,在一双泥腿走基层的采访道路上,淬炼自己新媒体表达的工夫,成为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视频、出得了镜头、剪辑得了视频的全媒型记者,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的转型。


  年10月,我策划了《70年的今天,他们见证阳江解放》的报道,找到了亲眼见证阳江解放的武工队长、地下工作者等健在老同志,请他们回忆当年自己所见到的一切,我们同时进行了摄像、照相、笔记。同时还来到当年的战斗旧址,我出镜补充讲解了当年一些激烈战斗故事……这篇全媒体报道于阳江解放70周年纪念日在我们的报网同时推出,留言区是读者的广泛追捧和好评。


  近期我独立完成的《每逢中秋忆糖鸡,勾起几多老阳江人美好回忆》《东平有个多才多艺香港仔》《阳江企业家返乡种水果,让荒山果香四溢》等全媒体报道,更是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这种报道已经成为我向全媒体跨越的实战常态。


  事实说明,全媒体时代,对专心做优质内容的纸媒而言,媒体的战场不是被挤压变小了,而是更广阔了。越是众声喧哗,就越要沉下心来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使党媒的全媒体成为受众心目中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经济文化新闻部记者陈子玲——


  用文字和摄影还原新闻事件


  曾经,我们一支笔一个本子“走天下”,用文字打动读者;如今,我们还要带上相机、麦克风,让读者通过影像感受文字之外的画面。从文字到影像,在媒体转型的过程,正验证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勇敢尝试、不断挑战是我们必须作出的选择。


  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字里藏着一个人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事。但影像何尝不是表达思想的另一种方式?文字作品“面世”之前,作者还可以精心打磨。而画面是转瞬即逝的,要想拍到好的图片、视频,拍摄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独特的视角捕捉自己需要的画面。当新闻就在眼前时,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思考,需要快速作出判断并行动,我想,这就需要更多的积累。


  从笔到相机,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如何驾驭技术的思维和能力,让技术为我所用。也许没有系统学过摄影的人会困惑,相机的功能和按键很多,要想熟练地使用相机、从容地调整参数,确实有点难。在我看来,掌握使用机器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驾驭机器,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知道拍摄什么内容、选择什么角度比如何调整相机参数更重要。文字和摄影摄像是相通的,拍摄什么内容、选择什么角度对应到文字,就是选择从什么主题、什么角度、哪些细节还原新闻事件。


  在媒体转型的今天,媒体人转变思想、提高技能迫在眉睫。一些采访中,文字记者同时也是摄影记者,负责的工作变多了,需要掌握更多技能。年8月,阳春粤剧团受邀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表演原创作品《番薯县令》,我随团采访,负责文字和图片;年3月,阳江支援湖北医疗队重返武汉、荆州赴樱花之约,我作为唯一的随行记者,负责文字、图片、视频、出镜。这两次出差,我的“武器”也从一支笔、一个本子增加了相机、闪光灯、稳定器、麦克风。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多,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民生新闻部记者陈海涛——


  做报纸搞直播做视频我们样样行


  我是一名从业5年的民生新闻记者,大多数时候采访的新闻与群众投诉有关。比如,老人花了多年积蓄购买保健品、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充值超10万元、花了数千元纹眉最后却得到“蜡笔小新”的同款眉毛、邻里矛盾激化导致有房住不得、小区物业管理不善等问题,都会变成我们笔下的新闻。买车买房、电话诈骗、医疗整容、老年保健……我们的新闻选题也是时代风向标。


  当然,那些生活里的“一地鸡毛”,民生新闻记者也是少不了参与的。餐饮店的油烟直排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家禽私自屠宰场地臭味熏天、离婚夫妻育儿理念不同欲寻记者出面调解,又或是公园里路灯昏暗居民急盼更换、道路坑洼或扬尘严重群众希望整改等。这些或许是新闻里的边角料,但每一件事情背后,都和生活在其中的人有关。人们都说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于是,我把他们或他们遇到的事写进新闻里,以记录阳江本土当下的时代。


  眼下,时代变了,观念变了,记者也顺应时代的潮流,作出改变。从传统纸媒新闻工作者转型到全媒体记者,我采写的新闻不再只是简单地以报纸新闻体裁见于报端,还要顾及
  虽然做新闻的方式在变,但我们会一直在新闻现场。


  新媒体发展部记者潘静思——


  以新青年视角讲新时代阳江故事


  3年前,我做过文字记者、通讯员,运营过大V
  从选稿到编辑,从热点事件或话题的解构到整合加工,从稿件发出到反思如何做得更好,做小编其实也很焦虑,时刻在海量信息中“5G冲浪”,及时掌握动态信息,生怕错过最新的热点消息,还要思考热点怎样和前线同事的图文视频材料产生联动,能否引起二次发酵,进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与市民实现良性互动。


  这种磨人的日常,苦中有乐。作为讲好阳江故事的重要一环,在热点事件的释疑解惑、回应公众关切上我们收到不错的反馈,输出的多篇推文阅读量达十万加。这些锻炼,同时也反哺我的日常写作,写出了一些“爆款”。


  作为一名90后青年,一位新阳江人,我常常想,我的文字能为读者、为阳江带来什么?或是政务号小编和时政记者的经历,我喜欢寻找小切口、以小人物的视角,通过新媒体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来讲述普通人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故事。


  三农视频创作者阿渔妹,拍摄的赶海视频记录了乡村振兴的鲜活片段;爱作诗爱摄影的退休夫妇,反映了老年群体乐观的人生状态;一位大学生,带着梦想回乡,成为归巢创业的一员,显示出小镇青年的担当;一条村的栗子成熟了,背后是扶贫干部的付出和村民的辛勤奋斗……这些都是我在阳江这座城市,所接触到的平凡又不凡的故事。


  透过个体看时代,透过群众生活看阳江变化,我想,以青年视角写出更多有温度、有共情的作品,这就是全媒体时代青年媒体工作者的意义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