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十八年,不变的初心使命数读画说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红中社工作人员。

创刊号发刊词。

贪污分子郑茂德漫画。

黄亚光漫画。

欧洲各国介绍。

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沙可夫和许多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来到江西瑞金,在一栋土墙瓦屋中,以笔为武器,记录着时代的石破天惊。

《红色中华》,那名字中的一团火红,代表着这一群年轻人对新中国的热切向往,那一篇篇文章,都是他们为新中国勇猛战斗的足印。

88年来,新华精神穿越流淌的岁月,融入新华人的生命,一代代新华人始终践行“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记录下时代风云,书写着不朽历史。

致敬,88年前炮火硝烟中的新华人!

年8月10日,刚过立秋。赣南瑞金一处偏远的乡村,有位戴着眼镜的儒雅男青年,用火一般的热情为心中的“她”作了一首诗,刊登在当天的《红色中华》报上。

“她好似明亮的灯塔,指引出向苏维埃中国航行的大道。谁都听到知晓……”沙可夫赞颂道。

那天,是她——《红色中华》百期纪念,30岁的沙可夫时任红中社编委会主任。

发行量超过《大公报》

年,本轮世界经济危机的第3个年头,纪实故事和爱情杂志成为治愈人们精神伤痛的心灵鸡汤,美国大众杂志《读者文摘》备受读者追捧。

中国国内局势也更加波诡云谲,长江暴发特大洪水,国民党向红军接连发起“围剿”,日本阴谋制造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此时的世界,或许还并没有感到赣南山村的一角将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变迁。

11月7日夜,一场提灯晚会正在瑞金叶坪村举行,演戏、放烟火,很是热闹。

在一间土墙瓦房里,21岁的发报员刘寅用电台播发了“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这条电讯,是当天刚刚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发出的第一条红色电波。

犹如黑暗中的闪电,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以及她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通过红中社的电波,越过万水千山,传向全世界。

一个月后的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年2月4日起,《红色中华》改为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全总苏区执行局合办的中央机关报。

有很长一段时间,红中社和《红色中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年底,《红色中华》编辑部专职人员也就两人。

编辑李一氓住在瑞金城,与编辑部所在地相距十里。每周六下午,他从瑞金城骑马到叶坪村,利用中央政府大厅做编写工作,晚上则随便找个地方过夜。第二天吃完午饭,发了稿,他又骑马回城。

29岁的李一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战士,24岁参加南昌起义,任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还曾在上海从事党的保卫工作。年10月到年1月,他主编了约三个半月的《红色中华》。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出版了期,发行量从最初的三千份增至四万多份,超过当时著名的《大公报》。

瞿秋白是苏区时期最后一任红中社负责人。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领导工作人员继续出版了24期《红色中华》,直至年1月,掩护了红军主力转移,激励了苏区军民继续战斗。

苏区的读者亲切赞誉《红色中华》是“我们苏维埃人民新生命的表现”“全苏人民的喉舌”。

“时至今日,《红色中华》依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宝藏,成为研究中央苏区历史的权威资料。”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赞叹道。

作为党史专家,梅黎明去过全国各地许多革命历史博物馆。他留意到,这些博物馆在介绍相关史料时常常引用同一张报纸——《红色中华》。

从年开始,历时五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组织全体老师将中央档案馆珍藏的《红色中华》《新中华报》影印本整理成电子文本,总字数约万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更多人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以及红色新闻史提供了资料来源。

年11月25日,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中社恢复新闻文字广播,《红色中华》复刊,当时并不知道瞿秋白在苏区继续出版《红色中华》,因而接续长征前的期码,为第期。

年1月,迁入延安的红中社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1月29日,共办了期的《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在延安继续出版。

“高频词”里的苏区面貌

烟云不曾过眼去,作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耳目”“喉舌”,《红色中华》见证了共产党人执政预演的初心与使命,记录了苏区军民战斗生活的点点滴滴。

记者运用新华智云“媒体大脑”对《红色中华》进行的高频词大数据分析发现,“群众”一词在《红色中华》上出现了次,仅次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