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在延庆的山上仿佛见到了地球村11位新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那些寒冷、困乏和忙乱交织的时光,如今回忆起来,越发觉得是一次浪漫的经历。”“当星光五环徐徐从鸟巢再次升起那一刻,眼泪不自觉流了下来。14年,所幸还在坚守,有幸见证双奥,生涯无憾。”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除了奥运赛儿在赛场上奋勇拼搏外,媒体的报道也是另外一场精彩的“赛事”。北京冬奥系列报道,时间长、任务重、难度大、压力大,但新京报社全员参与、前后方通力协作,呈现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报道。

截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闭幕,新京报发稿量(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解等)超条,报纸版面超个,冬奥会各部门报道的总点击量、微博话题阅读量达36亿,从精彩记录、感动瞬间、背后故事等不同角度,对赛事进行全方位报道,整体呈现出全领域拓展、全部门策划执行、全时段生产、全要素呈现、全平台传播、全渠道推广等特点。

精彩报道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媒体人的努力。4月24日,新京报社冬奥表彰大会举行,对在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报道中表现出色的采编人员进行表彰。他们在冬奥报道中有哪些难忘回忆?参与冬奥报道有什么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新京报传媒研究(IDjbcmyj)专访了其中11位记者、编辑、运营和冬奥服务代表,听听他们如何回看这段冬奥时光。

采写篇

InterviewandWriting

星光五环再现,梦回

孙海光(体育新闻部记者)

孙海光在国家体育场

↑向上滑动阅览↓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妻儿一起送我入住西藏大厦,就此开启了56天的闭环生活。相比最近两次去平昌、东京采访奥运会,这一次身边的同事多了不少。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新京报一共派出6名文字记者、1名摄影记者和2名视频记者进入闭环,如此大的报道规模还是第一次。年北京奥运会,新京报只有3张媒体证件,E(文字记者)、ES(专项文字记者)、EP(摄影记者)各一张。最忙时我一天去过4个场馆,大量时间耗费在路上。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新京报记者实现了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全覆盖。充足的人员配备,让我们的文、图、视频报道更为立体化。报道模式上,我们积极向IOC四大国际通讯社看齐,有中国选手参加的半决赛、决赛,新京报记者基本都会在现场。涉及到短道、花滑、谷爱凌、苏翊鸣等重点赛事或运动员,我们通常会有3到4名记者同时在现场。

二十年体育记者生涯跑过无数大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但这一次,精神层面的压力更让我煎熬。北京冬奥会前,母亲生病住院,直到腊月二十七才执意出院回家过年。去年东京奥运会,出差45天错过了孩子们的暑假,这次又完美错过了寒假。赛后隔离期间,更是错过了女儿十岁生日……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当星光五环徐徐从鸟巢再次升起那一刻,眼泪不自觉流了下来。那一刹那,好像看到了14年前的自己,几乎是同样的媒体席位置,同样璀璨的星光五环。从到,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14年,物是人非。所幸还在坚守,有幸见证双奥,生涯无憾。

《冬奥鲜探》,用Vlog探鲜

徐美慧(时政新闻部记者)

徐美慧探秘冬奥“空中ICU”

↑向上滑动阅览↓

去年11月,伴随着北京年冬奥会临近,各项相关工作进入冲刺和呈现阶段。就此,新京报时政新闻部推出了《冬奥鲜探》系列视频报道,以记者的第一视角带大家探馆尝鲜。截至年4月21日,《冬奥鲜探》系列已发布共计31个冬奥相关报道,每期内容包括文字与视频两部分内容。视频的内容包括赛前的场馆探秘、赛事科技保障、赛中开闭幕式现场见闻以及赛后场馆应用的方方面面。目前,团队仍在围绕冬奥遗产赛后利用等主题进行拍摄与报道。

03:43

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推广,相关视频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在流量数据方面,平均单个视频仅在新京报APP平台上阅览量接近十万,社会各层面获得颇多好评;另一方面,视频刊发后,多个平台进行了合作推广,让视频有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一系列的视频有着诸多报道亮点。一方面,相关报道用“体验”的方式深入年轻人的语境,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进入当代年轻人的语境当中,符合当下人们体验式、快速游览的新闻需求。另一方面,相关视频独一无二的现场画面和真实的出镜风格,通过拍摄到场馆内部细节画面,以一种日常化的基调,用一个个有趣、自然的vlog视频满足了读者对于场馆的期待。

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我能借由这样一个平台去讲冬奥故事、传播冬奥声音,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荣幸和自豪的事情。未来我们会努力做出更多的好作品。

直接对话北京冬奥会上的外国“网红”运动员是什么体验?

侯吴婷(国际新闻部记者)

侯吴婷采访俄罗斯“冰球少年”

↑向上滑动阅览↓

斯拉瓦来自俄罗斯的工业城市萨马拉,自幼学习冰球,现在是萨马拉联盟球队队员。冰球对他来说是速度、团队的代名词,是一项充满激情和动力的运动。北京冬奥会是冰球比赛的顶级赛事,开始之前他便满心期待。

令他意外的是,北京冬奥会开始之际,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开始收到很多来自中国的私信,而且大家都叫他费奥德洛夫,期待他前往北京冬奥会参赛。

在我联系上斯拉瓦时,他首先跟我说的便是,“我叫斯拉瓦,虽然没有机会参加此届冬奥会,但我非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