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大连排 [复制链接]

1#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泽平宏观日前与智联招聘合作,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持续跟踪人才流动趋势。

年流动人才特征逐渐恢复至年水平

从性别看,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8%,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30岁人才占比64.4%,高于求职总体的59.4%,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6%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7%,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6.7%,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2%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9.5%。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京沪深居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两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位居前十。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两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才引进政策放松,北京人才流入增加、外流趋势缓解,人才保持净流入,近两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年分别名列第1、1、1、3、2位;深圳则位次顺次下移,-年深圳排名第2、2、3、4、3位;广州-年排名第4、4、4、5、4位,较为稳定;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年排名分别名列第5、5、5、2、5位;成都、苏州、南京较为稳定,成都为7、6、7、8、6名;苏州为8、9、9、7、7名;南京为第6、7、6、6、8名;武汉年跻身前十;长沙为第10名,近两年保持稳定。

年TOP50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4、6、7、3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39.1%、7.5%、7.4%、8.8%;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30、14、2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0%、85.7%、17.3%、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别有16、7、3、3、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61.5%、77.8%、23.1%、11.1%、12.5%。

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0.7%、30.0%,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1.6、11个百分点,投向TOP10的二线城市合计占比分别为19.3%、20.7%,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整体的3.5、5.4个百分点,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线城市集聚。

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减弱

分地区看,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继续下降,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动性增强,人才加速洗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9%、-4.7%、-3.8%、-4.4%,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

分线看,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增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4%、0.4%、-1.0%、-4.8%,受政策放宽影响一线人才持续流入,二线人才集聚放缓、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

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人才流动性下降,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动性小幅增加;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净流出趋势继续放缓,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编辑罗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