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希特勒自传德国强大的根源在哪书里写 [复制链接]

1#

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很难想象,这句话竟然是出自希特勒之口。

希特勒,原名阿道夫.希特勒,是宣扬法西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他试图建立以德国纳粹为首的新秩序。

对于希特勒的评价,历史上早已有定论——他是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今天,我通过读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这本书,给大家分析一下不一样的观点,希望给大家带来新鲜的知识营养,帮大家提升格局和眼界。

希特勒当初为何在德国有着如此高的威望呢?首先是他的见识,他能洞察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他在书中自述:把德国崩溃的原因完全推在军事的失败上面去,这是犹太人的无耻的特点。所以他很痛恨犹太人。

那么,希特勒的见识从何而来?两个字:读书。

16岁的希特勒开始热衷于读书,他参加了林茨的成年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大批大批地借阅图书。根据他的少年朋友回忆:他总是埋头在书堆里,其中,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德国的历史与德国的神著。

正是因为希特勒熟读了大量的德国历史书籍,所以在他的以后的演讲中,德国民众狂热的追捧希特勒,让他的人气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他日后当上德国领袖的重要一环。

另外,由于读了很多书,所以他能洞见很多人所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以失败而告终,民众普遍认为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但希特勒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在《我的奋斗》这本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把德国崩溃的原因完全推在军事的失败上面去,这是犹太人无耻的特点。

所以,希特勒非常痛恨犹太人。

希特勒认为,德国战败归根到底是国内商业本质和教育决定的。

事实上,我们纵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德国的军队是非常优秀的,德国军队几乎对抗了很多国家的军队,而且能经常在战术方面取得胜利,这非常的不简单,这也是事实。德国军官的指挥能力在当时属于一流的。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民众的思想萎靡不振,甚至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二等民族”。这时希特勒的演讲口才终于发挥了用武之地。

希特勒的这本《我的奋斗》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我认为是这一句:我有一个梦想,我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事实上,希特勒在日后就是按着这个方向走的。

首先,希特勒看到了当时的德国经济弊病:当时德国个工业很发达,所以工业生产也不加节制,这就导致了德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德国的民众开始大量失业,他们原本贫穷的变得更加贫穷。希特勒在书中写道:

民族经济破坏而所生的不良现象,还有比这更坏的。因为商业宰制了全国,所以金钱也就变成了万能了,举国上下,个个人都成了拜金主义的奴隶。

这句话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你们说呢?

其次,希特勒看到了当时的德国教育弊病: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国的教育太注重与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格的培养以及对德国忠心的培养,希特勒在原书中是这样写的:

德国的教育缺点极多,漠视了意志力的和果断力的培养,所以,这种教育所养成的人才,大都不是强毅的壮士,而是懦怯的书生。

而且,在当时,希特勒非常注重报纸对德国民众的教育,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监督人民的教育,并且防止其误入歧途。

这些话今天读来,大家感觉如何?是否感觉他说的仍有一些道理?

结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希特勒纵然成为了德国当时声望最高的领袖,但由于他的错误决定,最终还是让德国民众吞下了自己酿的苦果,现在再读这本书,不胜感慨唏嘘。

参考资料: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