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前需谨慎考虑的问题,辅导员未必提醒,信息差是决定性因素
在基础教育阶段,似乎只需专心学业就足够了。然而,一旦进入大学,若仍停留在这种想法,到快要毕业时,可能会迎来一段迷茫的日子。
精打细算,合理规划可以事半功倍。这一点在高考志愿规划时就能显现出效果。然而,高考只是一个转折点,大学期间的规划和准备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大四之前,有一些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而通常辅导员可能并不会提醒你。
一些普通同学或许要到大四,甚至是毕业前夕,才清醒地认识到,他们需要在千篇一律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争取到稀缺的工作机会。有一位网友通过与室友的情况比较,才发现了“信息差”导致的结果。
她与家人讨论,究竟是优先考研还是优先考公务员。在她的认知中,一直误以为只有毕业后才能考取编制岗位。直到得知同班同学已经通过了考试,等待领取毕业证书时,才恍然大悟。
但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报考时机,只能等待下届报名,期间还不能参与任何正规工作。因为一旦签约单位,就意味着无法以应届生身份参加考试,上升难度更大。
实际上,大四就有机会参加编制考试,对于早有规划的学生而言,这应该是一种“常识”。然而,坦白说,很多同学会像上文提到的网友一样,事后才恍然发现自己了解得太少。大学辅导员通常也不会在这方面提供提醒。
许多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辅导员实际上只负责管理学业方面的工作,至于毕业后的职业出路和前途规划,并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能够主动关心和提供建议的老师并不多。因此,普通同学仍需依赖自己多留意信息。
总结起来,在大四之前,最好能够考虑清楚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确认是否需要考虑改行。很多正规企业的校园招聘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而拖到实习结束再考虑转行可能已经错过良机。
其次,决定是优先考研还是优先考编制。对于能力出众的人来说,可以同时准备这两种考试,因为时间上不会有冲突。然而,大多数学生的精力和水平有限,同时准备两者并不容易。
这个选择与专业背景、家庭条件等因素都有关,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如果所在行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不是很大,更倾向于优先考虑编制考试。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先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更为明智。
最后,考虑就业的目标城市,是回老家、留在母校所在地,还是去其他城市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结合目标城市的产业结构,了解该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容纳能力。
有些同学由于对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在大四时对任何企业的校园招聘都考虑。最终很容易因为未考虑城市因素而感到后悔。对于辞职换工作的人来说,如果错过了招聘旺季,要进入名企就变得更加困难。
另外,还需要考虑是否有机会进入“大型国企”,以及家庭是否能够提供人脉资源。对于那些不是“国企子弟”的普通同学,想要进入烟草、电网、邮政等国企成为正式员工,基本上只有通过“应届生校招”这一途径。
这类国企的公开招聘时间和名额都相对有限,远不如普通私企那样频繁。对于有意尝试进入这些企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在大四开学之前就开始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