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涯海角的新传课堂围炉 [复制链接]

1#
北京酒渣鼻医院那里好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

文字

陈阳阳卞文钰卞红霞贾威王敬涵

图片

来自受访者

责编

卞文钰

排版

董之瑛

语言作为沟通的基石,和交流的渠道,在人类生活的各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冲破“巴别塔”的诅咒,越过语言的藩篱,才能达到沟通交流的终极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传人将交换访学纳入自己的学业规划。在不同的地域和差异化的文化背景下,新传的课堂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

王敬涵

挪威奥斯陆大学

在奥斯陆大学,我们本科阶段交换生可以选择的传媒专业的课程只有两门,分别是“媒介与*策”和“视听美学”。

“媒介与*策”希望学生对媒介的建构,媒介制造与媒介消费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治沟通的影响有深刻的了解;而“视听美学”则是对电视、电影等视听媒介的介绍。

就上课方式而言,这里与国内有较大的不同。一门课要分为lecture与seminar两个部分。其中Lecture主要是老师授课,seminar主要是小组讨论以及presentation。这两门课的期末考核对我也是全新的体验,“媒介与*策”需要每个人在进行个人开题报告的前提下完成一篇论文,而“可视化美学”则要求小组合作拍摄一部题材自定的短片。

在这里,课堂上学生的表达更加自由化,而且表达的欲望也相对强烈。老师们尤其欣赏差异,对不同的观点和补充都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频繁的互动,友好的氛围,敢于质疑的学术传统,使我如今也能更快地激发思维,更好地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

贾威

法国巴黎*治大学

大家好,我是新闻系16级的贾威,18年秋季在巴黎*治学院巴黎校区交换。在这里,我主要修读的是新闻与欧盟经济。我修读的一门新闻学核心课程是如何阅读和解码法国新闻。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巴*新闻学院院长,曾在世界报、法国电视公司、法国文化广播电台任职,有着丰富的业界经验。

这门课程由浅入深,从法国新闻报纸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分析,到后来会逐渐涉及如何从不同的题材形式上入手去解读法国新闻,对新闻采写编评有更直观的认识,也会讲解目前法国新闻业所面临的问题和采用的解决方式。

在这门课上,主要采取小组展示和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因为班上90%都是国际学生,所以在小组展示的环节很有趣,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习惯的人在一起展示同一个话题点,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也是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很好的机会。

就我看来,这门课虽然内容不是很深奥,但是给我深入了解法国乃至欧洲目前新闻业的机会,也给了我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国内的课程相比,这样的一门课程更重视跨文化交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不同的问题举自己国家的例子讨论,发散思维。

陈阳阳

德国图宾根大学

在图大交换期间,我主修的课程是“全球媒体理论”。课如其名,这是一门理论性课程,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尝试从历史、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理解当前的全球媒体产业。

每周我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讨论一个主题,比如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proximity(文化接近性)等等。课前除了阅读相应的文献材料外,还需要写下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同学间互相点评。

课上,老师会从理论的出处、定义展开,辅以一些生动的图示和实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较为晦涩的理论知识。后半节课是小组讨论时间,老师会为每个小组准备不同的话题。因为是研讨课,班里大约只有20人左右,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人都有机会讲述自己对某一话题的亲身经历和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期末的四周是由各个小组来主导课堂,主讲某一理论并引导讨论。最终的考核则是写一篇论文阐述自己对某一理论的理解。最后一节课上,同学们被随机分组开始圆桌讨论,为彼此的论文大纲提出建议。

由于语言的隔阂和对理论学习的陌生,这门课着实花了我许多课堂外的时间。但总结下来,它给了我很大的收获,除了口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外,让我对一些经济、文化、历史领域的理论有了粗浅的认识;让我学着站在全球化的宏观视角下看待媒体产业的变化;也让我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的交流中,听到许多有趣的经历和观点。

卞文钰

英国斯特灵大学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新闻业的起步领先同类许多其它国家。因而在英国交换期间,可以切身感受到其悠久的新闻传统。

我们的课程设置总体较为分散,涉及图像设计、杂志新闻、就业指导、电影分析、计量统计等多个方面。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新闻写作(Writingforjournalists)。

与国内偏操作类的新闻采写课程不同,这节新闻写作课程偏重于理论分析。对于授课角度的切分更为细致入微,除了叙事架构、语言风格外,标点、语法也都被单列出来,作为专题进行分析。

斯特灵大学的课程设置是每门课50分钟,每周四不设课程,留给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期中设有readingweek。相对于国内的紧凑的课表,英国的课程体量小,时间短,但任务的弹性很大,尤其是阅读材料需要较长的时间消化理解,的确有几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意味。

而且斯特灵大学对于学术规范的要求很高,非常强调论文中引用、标注的格式规范性,以及计量统计的操作规范性。但课堂氛围却并不严肃刻板,上课过程中经常有学生打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教授都会一一给予耐心的解答。而且斯特灵大学没有校园边界,完全向社会公众开放,所有人都可以旁听课程。在我们交换期间,也的确遇到了几位前来旁听的周边居民。

在外交换的这一学期让我明白,新闻传播最为关键的是“诚”,这不仅仅体现在交流的诚恳与行文的真诚,更体现在媒介权力面前始终存有诚实和敬畏之心。

卞红霞

中国台湾*治大学

我是今年二月下旬来到海峡另一岸的*治大学交换的。在这里修习的课程主要关于创意沟通与部分行业实况。

与大陆不同,这里的授课老师往往不是学院的教授讲师,而是来自正从业于广告行业的专业人士。从市场来到课堂,带来的是第一线的视野与看法,分享的案例更是现在已难寻到的。广告天然传递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别具一格的创意,对于一个新新学习者来说,在众多的案例面前先积累经验,寻找创意产生的路径,而后自己创意的源发才会更水到渠成。

这里的课堂互动性相对来说更高一些,创意课上老师在第一堂课自我介绍与授课,第二堂课就都用来让同学们准备有趣味点、记忆点的PPT进行自我介绍。这一点对我非常具有启发性,将自己视为一种产品,如何快速地推销自己,又何尝不是广告传播的精髓呢?

大多课堂就在教学楼内进行,也有的会将课程放在校外的一些工作室开展。这里氛围轻松,允许表达,给予我们充分挖掘自己的可能性的空间,同时为我们创造了学业与职业的联结。

对于新传院的学生而言,“走出去”体现的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寻。同学们前往不同地域,不同高校,获得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启迪和收获。但只会“走出去”也是不够的,诚如上文许多同学提到的那样,更多地“沉下来”,谦虚、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也是我们所应该铭记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