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教授重点不是历史学什么,而是历 [复制链接]

1#
彭洋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21/9213456.html

小编想让你知道的是

目前历史教育仍偏向于「灌输」,学生学的不是A套历史、就是B套历史、要不就是C套历史。接收一种观点、意味著压抑或掩盖另一种观点,因此各方都很焦虑,锱铢必较。

课纲微调「程序」确实有「瑕疵」。程序的瑕疵会进而影响「微调」后的内容。如果微调委员的观点不是那么单一,能容纳相异或多元的看法,衝突也许不会那么严重。另一方面,在这种衝突争议中,小编看到的是大家最在意的是「历史要学什么?」

为什么这么在意?因为目前历史教育仍偏向于「灌输」,学生学的不是A套历史、就是B套历史、要不就是C套历史。接收一种观点、意味著压抑或掩盖另一种观点,因此各方都很焦虑,锱铢必较。所以课纲、教科书,还有学生「心智」,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大家都要在学生心智和记忆版面上留下最深刻的痕迹,以便争取未来的「忠实信徒」。

小编认为解决之道,还是回归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历史让学生开眼界

不以记忆为主,而是让学生有机会探究过去、思考和理解对过去的不同观点、评断各种看法所依据的证据和推出的解释。但小编的主张不等于「新旧并行」或「多种看法併陈」。

如果只是在教科书中,以必然性、绝对权威语气述说「历史事实」的课文中,于页面上加注另一个小边框:「某些史家对罗马帝国的灭亡还有另一种观点,他们支持罗马帝国是因为经济因素而亡」thatisall!或者在课堂中,教师在述说某个看法时,补上一段:「这个问题还有另一种看法…」这样的「多元併陈」只是表面,而非真正让学生认识各种观点的由来,或者学习如何理解和判断。

真正的多元是让学生深刻认识不同观点的内涵、缘起、诉求,以及彼此衝突之处,学生应该有机会讨论、辩证、质疑。重点在于学生藉此而「理解」他者所思所想,进而能培养宽容、包容,从而寻求可能的折衷和妥协。

学习历史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导出盖棺论定的答案,而是藉此学生得以开展眼界,得以见识差异和不同,理解分歧所在,最终能够独立判断、自我抉择。

学历史学生太被动

当许多人习惯从「历史要学什么?」的角度来思考当今历史教育的问题,并因此而焦虑。小编个人则期待从另一个方向来检视当今历史教育的现况:「历史该如何学?」

坦白说,我们的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数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或许,教学现场有更先进的硬体设备、教科书版面安排、「课文」主叙述之外,增加若干资料引文、图片、美编,以及形式上比数十年前活泼生动,教师教学时用电脑呈现讲纲、展示地图图片、穿插若干资料,增加课程趣味。

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教科书以及老师的陈述和讲解;而当前课程均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架构,无论是国中三年或者高中三年,需要学习的历史事实如此之多,教学时数有限下,教师只能不断的讲授、学生只好努力的记诵。这湾中学历史教室中的主要写照、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典型方式。

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却与「历史学」亦即「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特质来说是相违背的。

学历史锻鍊判断能力

历史学是一种「探究」方式,也是一个论辩的过程。历史当然有「历史事实」,但许多的「事实」并不固定甚至未定、历史家尚不断争议中、并且无法取得共识。因此历史本应容许「争议」和「讨论」。这意味著,「历史」不会定于一,同个时期,对于某一段「过去」会出现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释。

历史也不会亘古不变,因新资料出现、对旧资料的重新看待、视角和焦点的转换,历史会不断推陈出新,刷新面貌、改变疆域。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会改写「历史」或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历史思考这种不确定的本质,正使得历史这门学科,非常适合训练学生探究和论辩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自主抉择的心智习惯。

前提是,学习历史不该只是单方面的、被动的接收某一种「历史」,即便某些历史宣称自己是才最对的、最客观的。学生欲从「历史」的学习中,在思考和知识方面有所得,要倚靠教育当局、学校、教师提供他们机会去探讨历史中的重要课题,深度的学习某些历史议题。

例如瞭解不同的解释、观点是什么,出现背景以及主张为何,它们之间的衝突所在。学生甚至可以在这样的教学型态和情境下,能够学习阅读文本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料,能够锻鍊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培养陈述和沟通的能力。

学历史学到处世大智慧

然而,这种深度化的学习,必然不能在「什么都要教、什么都得学」的框架下实现,但这正是我们当前老师教历史、学生学历史的写照。什么都得学,意味著什么都学不到;精细的阅读、深刻的思考必须要有时间和馀欲。当许多人刻板的以为学历史就是运用背诵和记忆,历史对思考力没有帮助,这其实是一大误解,这根本不是「历史」的本质,是实践方向的偏差所致。

环顾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实情,学生被要求得要熟知三种通史,于是教师只能快速的传授和交代层出不穷的史实,没有时间可以和学生互动与讨论,没有馀地可以带学生阅读历史名作或解析资料,遑论深入探讨某些历史课题。而对学生来说,没有经过思考的历程,所记住的只能是单向、无趣也无意义的历史陈述,而不是能够有助于反思、并不断再学习、再更新的「知识」。

明显的一点是,学生在中学所接收到的历史「记忆」大多数往往随著考试结束后而烟消云散。何以如此?因为「学而不思」,根本无法产生「学习」该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学习」。因为是被动的接收资讯,学生无法从中提取可以不断累积的「知识」,进而涵化成处世的「智慧」。

学历史探究思考过程

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在中学六年的历史学习中,思考力和知识形成没能显著的提昇,相反的,倒让他们讨厌历史、认为历史一无所用,这是小编认为非常可惜的事,也是小拜年认为当前历史教育的最大问题。

如何突破目前侷限?首先,欲改变学生学历史的方式,教师必须先改变对「历史学」和「历史教学」看法。许多教师把「历史」等同于有关过去的知识库,而教历史就是教导学生知道许多历史事实。因此,常常为「教不完」「没教到」某些历史而焦虑。事实上,历史不可能有教完的时候。

尤其随著历史研究的发展,对过去的理解更丰富,涵盖更多面向。而「历史」作为一门探究过去的学科,不只包含被研究出来的「知识」,「探究」所需要的思考和过程同样构成历史学重要的部分。所以,历史教学不能只是传授一套历史事实,也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些事实的建立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历史思考。

学历史德国培养未来观点

历史教学的这种观点已经是英、美、德等许多国家的一个主流趋势。小编前一段时间去德国,有机会直接进入德国一个中学看德国老师如何教历史。小编分别观看了七、八、九年级的历史课,亦即13岁至15岁学生的历史课堂。三个年级、三个历史老师,教师教学风格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都以「互动」「讨论」的方式教学。

三位老师在课程开始时各以一张纳粹时代的图片、一张从阿尔卑斯山空拍图、一份当地报纸的新闻提出问题,开启一节课的历史探究之旅。课程中老师有次序的提问、学生发表看法,或以分组让学生代表并尝试站在不同观点发言,甚至邀请学生分享意见。

观课之后的座谈中,小编问了一个颇为愚蠢的问题:为什么三位老师都是用投影机,而不用电脑ppt,这在科技运用于辅助教学方面似乎跟不上时代。无论中学或大学,现在已经很少人用投影机、投影片了。

而德国老师回答小编说:用ppt无法和学生互动、沟通。小编当场非常震撼,小编完全没有想到这点,虽然小编自己在大学教书,很少用ppt。但的确,中学课堂中,老师使用ppt讲课的情况如此普遍。德国老师的回答,显示的是对教历史的不同期待,他们重视与学生讨论和互动,而老师多数是帮学生读书、为学生理好重点、做好比较摘要,供学生取用。

学历史教材重複扼杀学生好奇

因此,小编认为教师需要先打破自己原来认定的以及熟悉的历史观念,才能重新看待历史教学这件事,并进一步去思索突破既有教学的可能性和方式。另一方面,目前课纲的内容拟定,以及相应而来的教科书编写模式,都对那些于深化历史教学的老师是很大的箝制。

前年小编曾和一些老师接受委託,为「十二年国教」历史课纲进行一项前导性研究。这项研究整体地、一贯地检视中学六年过去几年来的历史课纲,提供未来十二年国教课纲拟定时参考。

其中我们看到最大的问题,一是现行国中和高中的历史科,从中国史到世界史,从课程纲要到教科书编写,「重複」是其最显著「特色」,也可能是最大的问题。「重複」不只是浪费学习的时间和心力,甚且可能导致「反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二是国中、高中课纲所包含知识量过多,乃是当前两阶段历史老师的共识,造成的因素包括:通史架构、编年史式的编排、国中高中两阶段学习内容没有区隔性、上课时数又少。

学历史课纲要给更多自主空间

目前无论教师教历史、学生学历史,都受到教育部所订定的课纲如此强大约束的背景下,要谈改变教学现况,课纲如何拟定就非常重要。小编认为一份好的课程标准或纲要,绝对不可以太细、太繁琐,而应该只粗鬆的规范学习范畴,以及范畴内某段过去应该提到哪几个发展或人物或事件。至于如何陈述这些发展、陈述份量多寡,甚至放在什么样的脉络架构去谈,都允许教科书有其自主的空间。

小编相信这会减少许多目前可能有的争议。当然,这样的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书写必然会带动考试方式的改变。这样的变动当然很大,也有困难必须克服,但不是不能做到,因为世界上早有许多国家,朝此教学方向和考试方式行进在前。

学历史必须丰富教学资源

不可否认,即使是在今天有这么多不利于老师翻转教学,或深化历史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仍不乏有心尝试不一样教学的老师,但这些老师碰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苦无外援。教师很可怜,除了教师手册之外,几乎没有支援教学的资源可以参考利用,无论是历史教学理论或者实际的教学引导、教学范例、教案。

小编个人这些年来对英国历史教育改革有些研究。看到的是,自年英国公布适用英格兰和威尔斯的课程纲要以来,二十多年来,各出版社不断出版专供老师如何教历史的参考用书,尤其随著新课纲的公布,必然就有一批新的教学用书上市,过去小编经常去英国,到书店,总发现每年都有新的教学参考书的出版。

甚至英国国家档案馆也以馆藏档案、设计教案教材,供教师在网路上自由取用。相对来说,我们教育单位、历史学者、历史教研者却在这方面做得太少。当然小编个人也深感愧疚,没能有多少贡献、协助。

上述情况,又牵扯另一个问题:「研究历史教育的学者太少。」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并不把历史教育视为一个具有专业和学术探究价值的领域。近年来,这样的看法虽有改变,但真正投身于历史教育研究的人非常少,不出数个。这当然影响非常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