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抬起脚,走出去,就是路 [复制链接]

1#

抬起脚,走出去,就是路

作者:徐俊霞

若干年前,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新闻专业,新闻采编在当时是冷门专业,人们熟悉中文,文秘专业,热衷计算机、外语专业,对新闻专业却鲜有耳闻,不知道这个专业将来能做什么。

父母也很发愁,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县广电局和新闻专业还有点对口。可是进县广电局哪儿有那么容易,没有关系,没有人脉,谁会要一个刚走出校门的生瓜蛋子?大学毕业后,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只能在家待业。

市电视台招聘播音员,我赶紧准备材料坐中巴车赶过去应聘,笔试、面试顺利通过,在最后一次考试中我被筛了下来。

对口单位不好进,总不能一直在家啃老,我打定主意去省城找活干,有双手、有大脑还愁吃不上饭吗?

漂在省城的头半年时间里,我像一只青蛙一样在各家公司之间跳来跳去,做过不下十份工作:文案、策划、广告业务员、市场调查员……

工资维持不了日常开销,晚上下了班,我就去西餐厅做服务生,去酒吧推销酒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到一家报社记者站的广告部工作,底薪只有元,主要拿效益工资。

这家报社前两年主要搞发行,刚刚启动广告业务这块,一切还不健全,市场空白也是商机。

我成天踩一辆二手脚踏车在马路上扫街,搜罗户外广告和新开业门店,然后整理信息登门洽谈业务。摸索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专业在跑业务的过程中发挥了优势,得以学以致用,给客户提供排版、设计、文案、策划一条龙服务都游刃有余。

客户除了在我服务的报纸刊登广告之外,有时还需要在电视台、电台和其他报纸刊登广告,有的客户就委托我全权代理,因此,我和当地各家媒体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时省城的广告公司代理制度还不完善,私人代理还能从中分一杯羹。

做这份工作大不易,太辛苦不说,还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不管刮风下雨,客户一个电话过来,我都得出门。

客户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的鸡蛋里挑骨头,有的拿鼻孔看人,遇到赖账的客户,更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虽说客户是衣食父母,但是这衣食父母真不好伺候。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我坚持了下来。这世上没有人吃不了的苦,受不了的罪!

一年后,我发现发行和广告依然是报社的主打业务,采访和编辑只占很小的份额,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弄得人心惶惶,没有凝聚力。

“良禽择木而栖”。

恰好省城一家*报扩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我清楚,*报和生活报性质不同,但更有挑战性。

我思虑再三,到这家报社填表报名,参加考试,几经PK,我成了这家单位的一名记者。

老总的“一支笔”在当地很有名气,为人也不错,在工作中不断地提携我,三年的时间,我在各个部门历练成长,从一个懵懵懂懂的职场菜鸟蜕变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

我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人,工作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有些浮躁,忙的时候像打了鸡血,闲的时候空虚无聊。

这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还有什么奔头?难道我真要在这里待到养老退休?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我急流勇退,辞职到一所大学脱产进修了一年外语。

这期间,一家猎头公司找到我,搭起了我和一家股份制企业的桥梁,学习结束后我到这家公司任职。

公司是老国营改制过来的,皇亲国戚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讲究繁文缛节。老总爱才心切,我一到岗就让我挑大梁,负责一个部门,我婉拒了,以半天工作制和老总达成协议,在基层工作一年。

这一年,公司在考察我,我也在考察公司,当我融入公司,当公司的企业文化渗入我的血液,当双方的磨合到位,我接手了企划部。

企划部先前有过两任主管,弄得一团糟,设备陈旧老化,职员浑水摸鱼,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用了半年的时间一一捋顺。

老总又划分了几个小部门到企划部,这几个部门的职员要么是老油条,要么是新手,我本着以身作则,团结元老,培养新人的原则,力促各个部门的工作步入正轨。期间我以公司为家,加班加点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抱怨过。

如今,我在公司稳扎稳打,已经升到企划总监的位置。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世上的路有千万条,没有一条路是专为我们准备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和背景,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路。

抬起脚,走出去,前方就有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徐俊霞,媒体撰稿人,笔名:海风,原创自媒体:齐鲁海风!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与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气的作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