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治疗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368658288694&wfr=spider&for=pc导演在现场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决定摄影机摆放的位置。当年,22岁的斯皮尔伯格得到了在著名的环球电影公司电视部工作的机会。公司雇佣这个年轻人的理由是,他比别的导演更知道把摄影机放在什么地方,尽管斯皮尔伯格认为当时自己只不过是搞了些华而不实的花样。
电影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有自己的语法,而镜头语言的法则包括三个主要成分:景别、角度和摄影机的运动。
一、景别与画框
《电影和导演》一书的作者唐·利文斯顿认为,研究构图要从拍摄角度和画面结构两方面来考虑,画面结构指的是镜头中包括的题材数量和画格内各自位置的配置,它和景别有密切的关系。景别是指被拍摄体在画面中呈现的大小。拍摄时运用不同的视距,即摄影镜头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可以产生不同的景别。
景别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种类。在众多的景别中,最常用的是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这几种。
在实际拍摄中,创作者先要熟悉各种不同景别的界定和功能。一般情况下镜头的远近取决于画面中人物的多少,同时,根据所要表现事物的重要性。
景别的样式和功能:
远景
远景指的是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表现广阔深远景象的电影画面。远景取其势,在这个景别中,因为看不到演员的表情动作,因此只需要他的形体表演即可。
远景的功能是:
1、展现广阔的空间环境,表现规模宏大的人物活动。远景主要用在一场戏的开头和结尾,强调环境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是拍自然景色,摄影师要有删繁就简的能力,要抓住有特征的事物来表现。
在早期电影实践中,电影艺术家为了在银幕上展现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会进行一些特殊效果的试验,比如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就别出心裁地把三架摄影机绑在一起拍摄宏大场面。
像《宾虚》、《阿拉伯的劳伦斯》、《角斗士》这样的“史诗片”,为了能够把大场面的气势表现出来,导演就用了大量的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镜头。如果味用近景或特写镜头,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2、显示人物的渺小。有时候,导演有意在远景镜头中拍人物,显示人物的处境。影片《奇遇》中,最后一个远景镜头是主人公处于冷漠孤立的环境中,在巨大的水泥建筑一侧,男女主人公默默无言,深陷情感的绝境而无力自拔
全景
全景是拍摄人物全身形象或者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体现事物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全景镜头具有描述性、客观性的特点,摄影机和观众一起去发现物体和人物。全景镜头可用作介绍场景的基本镜头。
在决定镜头的拍摄顺序时,可优先考虑拍摄全景镜头,摄影师先不中断地把整个场面或段落拍下来,把戏中可变的东西都包含进去。在拍摄有人物的全景镜头时,切忌全景不全,一般头顶预留的空间要比脚下的空间多。
如果在一个全景镜头中涉及多个人物,对主要人物应着力刻画,对其他人物要注意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人物运动的方向。
没有主要角色的群众场面也应该有重点,组织相对重要的部分,以完成画面构图的任务。
早期中国电影中有大量的全景和双人镜头,这在拍摄于年的《姊妹花》里就可见一斑。此后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林则徐》和《舞台姐妹》等影片,均可看出艺术家对完整空间的迷恋。
卓别林喜欢在影片中用全景,这样的景别最适宜于表现展现全身姿态的哑剧。卓别林的经验是,拍喜剧用全景,拍悲剧用特写。他说不同的距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当我们从近处看到一个人踩香蕉皮滑倒时,并不感到可笑,反而会替他担心;当我们从远处看到这样的场景,多半会觉得滑稽。
格里菲斯在剪辑爱情场面时常用抒情的全景镜头,很少变动取景位置,他的理由是,爱情场面能压缩实际时间。
中景
中景指的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者局部环境的电影镜头。中景既照顾到了人物的表情,又顺带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电影理论家林年同先生认为,中国电影的空间,有两种不同的造景理论透视空间是一种,平视空间是另一种。这两种艺术构造都是根据中景的镜头系统,按照第三向度中间层的布局法则结构的。”他认为中国电影镜头空间的表现,主要是通过中景景别和把拍摄对象置于景深中间的方法来完成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中,绝大多数镜头都是中景景别,该片的摄影师在谈到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景别拍摄时,指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使影片有纪录感;第二是认为在用中景表达时,秋菊身边的银幕上就有特别空的两大块,能够带出环境。
安东尼奥尼认为,没有我的环境,就没我的人物,他十分注重空间环境的表达,中景景别是他的首选。美国电影也比较喜欢采用中景,导演看重这种景别的叙事能力,认为环境、表情交待得比较清楚。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创作者认为这样的景别最乏味,既没有戏,又没有环境。
近景
近景是指摄取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人物的近景能够记录他(她)的脸部表情,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其内心活动。
如果近景的对象是女性,要注意构图的和谐,不要将胸部刚好卡在边框沿上,要留出一定的余地。
特写是指摄取人物脸部或者放大物体某个局部的电影画面。特写镜头将主体从周边环境中独立出来,通过特写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神态特点,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人物的感情主要靠特写和近景镜头来传递,这种情况下,眼神光就必不可少了。
从技术层面上讲,因为有了特写镜头,使得电影和戏剧的区别越加明显。
电影史上第一组特写镜头诞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在一部名为《老祖母的阅读镜片》的短片中,老祖母在做针线活,边上的外孙在用放大镜看报纸,之后是一组特写镜头:表的指针、笼中的金丝雀、老祖母的眼珠和一只猫的头。这时的电影人已经开始想到用特写镜头来突出某些事物。
好莱坞电影中有很多特写,这跟他们推崇明星制有很大关系。好莱坞制片人认为观众进电影院就是来看明星的风采,特写镜头能够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干吗不让他们看个够呢?
法国电影大师雷诺阿自从在格里菲斯的电影中看到特写镜头后,就开始迷恋上了特写镜头。此后,不管一部影片多么乏味,只要有一个他喜欢的女演员的特写镜头,他就能坚持坐在影院里把影片从头看到尾。雷诺阿甚至把这个爱好一直保留到晚年,丽莲·吉许、玛丽·壁克馥、嘉宝,那些迷人的面孔一辈子都印在他的脑海里。这种喜好也影响了雷诺阿的创作,有时纯粹是为了拍一个漂亮的特写镜头,他就会在影片中插入与情节毫不相干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