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想生几个孩子,到底谁说了算 [复制链接]

1#

我又10天没更文了,刚刚经历过幼升小的折磨,中年妇女表示茶饭不思,已经瘦了五斤了,这之前我努力了一个夏天也没达到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个孩子尚且如此,如果再多两个,那真是生生要了老娘的命。

本来这段时间自顾不暇,顾不上看社会新闻。可昨天专家的惊人言论还是吓着我了。

为防止我智商有问题,理解有偏差,我认真拜读了这两位南大商学院教授的文章,然后得出了一个中年妇女肤浅而无知的结论:智囊傻,祸害一国人啊!

是时候DISS一下这恶意满满的人生了!

生育基金,丁克税,专家们真敢说啊,瞬间就被网友喷成了筛子。

胡继哗,刘志彪、张晔,不好意思您几位,你们的名字已经被大众牢牢的记住了,不出名也不可能了。

人人皆知,老龄化社会会给长期经济增长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但是,生育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

我还记得小时候,只要孕妇在大街上晃荡,就马上有居委会大妈上去盘问的。

而当年的报纸上也曾报道过,超生的孕妇快要生产了,往医院冲,但是因为没有准生证,介绍信,医院是万万不敢接收的。

即使在年以后,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但因为国内的计划生育,不得不去香港、国外生孩子的妈妈大有人在。

在国内生二胎的,只好交纳巨额的社会抚养费。

一切仿佛都还在昨天,单独二孩都不过几年,全面放开二胎才几天,这画风突变,变成了你不想生,少生都得罚款了?!

早在年时,关于全面放开二胎不能再拖延的说法就一直都有。

那时的争论也很大。

但是因为人口学家的错误估计,硬生生将全面放开二胎的*策晚出台了几年。直到年才全面放开二胎,这么一晚,生生扼杀了不少有强烈生育意愿,但已经超过40岁女性的最后生育二胎的机会。

数据说话:(我们家庭妇女写文章也是考证数据的)

中国人口学会的会长翟振武先生分别发表过以下文章:

年3月《人口研究》上他发文称全面放开二孩后每年出生新生儿会达到万。

年11月,他在《国家行*学院》发文时,口风就变了,说全面二孩每年会出生万--万。

年12月,他在《北京日报》发文时,数字又变了,说全面放开二孩后峰值不会超过万。

而最终实际数字是多少呢?

年全面放开二胎后,高预测是.1,低预测是.2万,实际出生数据是万。

这种偏离度超过20%的神预测,真是服气的很。

如果当年我做财务预算敢到这个程度,分分钟就被开除了。如今掌握家庭理财权,我更是慎重无比。买个菜还列清单呢。

他的突出贡献如下:(全部选自百度百科)

为*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供*策咨询、建议和智力支持。

他主持的“中国社会抚养费”调研项目,所获结论为国家人口计生委在“二胎生育间隔”等重大生育*策的制定和完善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中国*府在国际人权领域斗争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

他主编的《人口学专业课程教育大纲》,成为中国人口学教学和学科体系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再看提出生育基金的两位教授的观点,洋洋洒洒字不少,可是只有观点。

一没有数据支持

二没有操作建议

三没有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分析

我不知道两位教授是如何带自己的学生完成论文的,这样不负责任就发表这种轻飘飘的观点,是作为学者,作为教授,作为国家智囊的应有的专业素质吗?

太不负责任了吧。

我一家庭妇女写个碎碎念的美剧观后感还要考虑因果和逻辑,智囊们如果这样做学术是不是也太轻松了些?

再来看现实情况,现实中无论70年还是80后,生育意愿已经被压到最低了。而90后,在北上广的年轻人们,早已经放弃了在大城市买房的打算,光是每个月的房租就已经非常挣扎了。这几天的新闻全是北京的房租又一轮上涨了。

房租、物价、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中青年们根本顾不上自己。

活下去都已经精疲力尽了。

有了一个孩子的,比如我,自从生了娃,我的安全感就直接降到了负数。

从出生后的疫苗、奶粉、零食、食品安全,饮用水,哪一样不操碎了心。

疫苗、奶粉已经累到无力吐槽了,最近的社会新闻说北上广的儿童检测尿液中大多都含有兽用抗生素,这其中大多来自不合格的水产品,鸡蛋、食物。

我还能说什么?不让孩子喝饮料,不让孩子吃零食,鸡蛋怎么办?我要自己养鸡?这太扯了吧。难不成养个孩子,还要捎带着开个农场?生活又不是梦想小镇的游戏!

还要躲避开人贩子,躲避开喂芥末的老师,手里有针的老师,无良的保姆,还要躲开反社会人格砍向小孩子的那把菜刀。

有人会说,不是国家有公立幼儿园吗?有义务教育吗?

你看看哪家的公立幼儿园不是彻夜排队报名,普通人哪里有门路上公立幼儿园。

就算挤破头万幸上了公立幼儿园,寒暑假时,上班的父母要把孩子托付给谁?

教育上要吐槽的就更多了。

国家对公立和比较好大一点的私立幼儿园都管控的很严格,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不准提前学小学的内容。

可是实际中呢?

谁敢让自己孩子就真的什么也不学就直接上小学?

公立小学也要面试的好吗?

我家门口新建的公立小学,今年第一年招生,校园都没整理好,院子里的草长得比人都高,说是等财*局资金到位了,开学前一定整好。

就是这样的学校,报名的时候排长队就不用说了。面试时一次放进去10个孩子,2个孩子面试,其他8个孩子就坐在凳子上等,家长不能进去。

面试的内容要写自己的名字,10以内的加减法,简单儿歌的拼读,还有逻辑题。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上过学前班,不会写字,不会读拼音,不会算算数,老师会委婉的劝你,晚一年再上学吧,去外面找个好一点的学前班,明年再来。

所以,国家的愿望很美好,可是落到实际时,加重的只有家长们的负担。

学龄前教育的完全商业化,已经成了父母们身上的重负。

终于到了小学,可是又要减负。

中午11点放学,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如果没有老人接送,只能上午托班和大量校外的课外辅导班。

我们四线小城午托班每个月都七八百,一年就小一万了。

家长们很无奈。

我做全职妈妈已经六年了,很多人都以为做全职妈妈都是家境很优越的。可是请注意,全职妈妈和全职太太是非常不一样的。

像我一样的全职妈妈,很多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因为老人年事已高,无法帮忙,也不忍心,而好的保姆又实在难找,只好自己辞职,全职照顾孩子。

我们本以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好了,可是工作时间是晚上六点半左右下班,幼儿园是五点至五点半放学。

能怎么办?

全职妈妈是一份辛苦和全年无休的工作,而且还没有任何的薪水。

我们要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学,上兴趣班,打扫卫生、处理家庭理财,合理配置资产,还要留意教育、心理、社会、金融方方面面跟家庭有关的信息。

而几乎所有的全职妈妈在处理完以上所有家务、照顾孩子之外,都有在做兼职,补贴家用。

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吗?可能就是临睡前的面膜,累时做个拉伸。

而且在中国,妈妈是一个价值感很低的称谓。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九年,如果不解决相关配套的实际问题,但凡有点自主意识的女性,生育意愿会一直低下去。

年前,也就是公元年,英国诞生了一部权利法案。

其中有这样一条:

“未经审判,人民不得被刻意罚款。”

所谓的生育基金,丁克税是罚款吗?

写到此处时,我意外的接了一个电话,医院。

通知我孩子满六岁了,必须要去接种百白破和流脑疫苗。

武汉生物,我可以信任你吗????!!!

这疫苗,我是打,还是不打?

我如何能兴高采烈的去生二胎?

割太狠,会断茬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