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南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丹心辉映琼岛风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患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920/7479811.html

传承

七十年风雨砥砺,海南日报人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丹心辉映琼岛风骨铸就报*

■海南日报记者陈蔚林

5月6日凌晨,海南日报报业大楼的第15层一如往常,灯火通明。

灯下,有编辑在认真修改来稿,有美编在精心设计版式,有校对人员在逐字逐句地为稿件“排雷”……电话铃声不时响起,是已经完成采写任务的记者,因为想起了某个细节需要修改或者补充,又披衣下床,打来电话与后方沟通。

可以说,在《海南日报》上刊发的每一篇新闻作品,都凝聚着全体报人的心血——从策划到采写,从初稿到终稿,从编辑到排版,从印刷到投递,他们自设了一道又一道关卡,只为准确传递新闻事实,为读者及时奉上带着油墨芬芳的精品佳作。

这样一种对报格的坚守,历经70年薪火相传,如今历久弥新。

甘远志(右二)在进行采访。(海南日报资料图)

报*用汗水凝练

年5月7日,是海南解放的第7天。一大早,份新创刊的《新海南报》(《海南日报》前身)刚被送上海口街头,便被市民们抢购一空。

收到“加印1万份”的紧急通知后,新华南路一幢两层小楼里,旧式铅字印刷机再次启动,一张张尚还温热的报纸从这里飞向大街小巷,传递着海南解放后百业待兴的喜人消息,令每一个读到它的人心头为之一振。

从那天起,《海南日报》就与海南同呼吸、共成长。一代又一代报人见证并融入了海南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的一个个瞬间——从海南解放到建省办经济特区,从建设国际旅游岛到迎来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历史机遇……他们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报人精神,忠实并生动地记录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新海南史”。

创办初期的《海南日报》,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工资待遇也并不高。谈起往昔,老报人们用一句打油诗笑着概括:“写稿完全靠笔,采访基本靠走,自带被子下乡,工资基本没有。”

他们中的一位老记者,想起一次到三亚某黎族村庄采访的经历:“早上6点从县城出发,一直走到傍晚7点才到。来不及休息,当晚点着煤油灯采访写稿到次日凌晨1点,天一亮又花了一天时间走回县城。”

一位老编辑说他不会忘记,新华南那栋二层小楼可谓物尽其用,底层是印刷厂,二层是编辑部,员工宿舍也设在这里。因为场地不足,用来接收新华社稿件的电台设在另一栋楼里,编辑们要两边来回跑,先在电台选稿、取稿,再往编辑部送稿、编稿,还要往排版车间排版、印刷,“干的真是体力活儿,可大家充满干劲,乐此不疲。”

时至今日,交通和通讯都已十分发达,但海南日报的记者们还是习惯说自己是去“跑新闻”而不是“采新闻”。先辈的敬业精神和优良作风如同“传家之宝”,铸造了海南日报独特的报*。

年3月28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海南日报摄影记者李英挺在迎接海南省援助湖北医护人员返琼仪式上采访。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

报*用生命诠释

这份报*融入了报人的生命,而有的报人又用生命诠释、丰满了它。

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等部门授予人“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已故的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是唯一入选的媒体记者。

出生于年的甘远志,于年应聘到海南日报记者岗位。年9月4日,年仅39岁的他在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将生命定格在了“跑新闻”的路上。

据他的同事们回忆,甘远志来到报社时已经36岁了,考虑到他年龄偏大又非本地人,报社原本安排他到理论评论部工作,可他执意要求到基层驻站:“记者不到基层,怎么能写出新闻,怎么能当好记者?”

到海南西部驻站后,甘远志果然“跑”出了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和社情民意的新闻作品。业内同行都说,枯燥的选题,他能写得鲜活;冷门的口线,他能跑成热门;不是新闻的,给再多好处,他也不动笔;该监督批评的,即使威胁、恐吓,也拦不住他。

甘远志去世后,同事们做了统计:在海南日报工作的短短天里,他一共写下篇共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其中有篇被报社编委会评定为“好稿”,不少还是需要沉下身子、守在现场、扎在基层才能做出来的专题报道和深度调查。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刊发在一版头条的稿件就达16篇,占了全报社记者一版头条稿件的三分之一。

年2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新闻阅评》上批示,称甘远志是“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年9月,甘远志入选“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是全国新闻界唯一的代表;年,海南省记协将“海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更名为“远志奖”,以此纪念并弘扬甘远志的敬业精神。

十几年过去了,每年记者节当天,海南日报人仍会自发来到甘远志的塑像前献花致敬;每一批应聘入社的记者、编辑,都要在入社教育时学习甘远志的先进事迹。

“甘远志”,这个闪着金光的名字,将永远激励报人们砥砺前行。

年3月,海南日报记者周元(右)、刘冀冀(中)、陈蔚林(左)在京为全国两会融媒体新闻报道做准备工作。(海南日报资料图)

报*用逆行彰显

“我是年进入报社的,当时甘远志前辈刚刚去世。我虽没有见过他,却通过深入学习他的事迹,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海南日报*文部副主任周元入社后便被安排到三亚驻站,“每逢刮台风、发洪水,大家就全都往一线跑,这让我更是直观地感受到:做新闻工作,也需要一份‘逆行’的勇气。”

如周元所说,为了新闻事业,海南日报人从不缺乏“逆行”的勇气——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海南日报“飞兵”入川,记者李英挺用一篇《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打动无数国人;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文昌,海南日报全员出动,记者张杰在重灾区拍摄的《失联父女灾后重逢》,定格了天灾过后最温情的瞬间……

报人的“逆行”从未停止。在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海南日报同样尽锐出战——无论是收医院,还是严防疫情输入的进出关卡,或是各司其职做好防疫工作的各个行业、领域,总能看到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的身影在战“疫”一线活跃。

海南日报记者马珂、李磊、刘冀冀等,因需近距离采访医生和患者,在酒店住了两个多月没有回家;记者医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隔离区蹲点采访,面对面采访了6名确诊患者和26名医护人员;记者伉俪袁琛、孙婧推迟婚礼,远赴湖北荆州抗疫一线采访,用文字、照片和H5、Vlog等新媒体产品,全面立体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疫区,一群真正的英雄……

报*用奋斗传承

“盘点14年的新闻工作,我参与了很多项重大报道。比如,海南西环高铁通车、长征七号首飞、‘一带一路’大型跨国采访报道……”周元说,特别是,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时,她也有幸现场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这一场场‘大仗’‘硬仗’虽然打得艰难辛苦,但都作为宝贵的经历充实了我的人生。我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职业、我的报社感到骄傲!”

回望过去,海南日报人心怀感恩;畅想未来,海南日报人更是充满激情。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新媒体编辑,我们更应该传承报人精神,直面挑战。”海南日报新媒体部编辑张琬茜说,她和同事们将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传播形式、表达手段等,充分转换话语体系,用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新媒体产品,解决主旋律信息顺畅抵达消费终端的问题,改变*媒在读者心中严肃古板的刻板印象,让70岁的海南日报永葆青春活力。

海南日报编辑中心副主任蔡潇说,迈进媒体融合时代,海南日报转型升级依旧离不开老报人留下的“基因”——求真、求深、求新。求真,就是要坚持无论新闻的包装形式如何变,内容生产的立场不变;求深,就是要继续调配精干力量,深挖行业和市县的分析性报道,为海南自贸港建设鼓与呼;求新,就是要以工作室为支点撬动创意、机制、选题、版面、新媒体等要素,激发倍增效应,实现全要素价值的最大化。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海南日报人将秉承老一辈报人的优良传统,扎扎实实做好每一篇报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厚实的内容树立*报的权威,用真实的笔尖书写报人的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