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定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8名志愿试药人注射新冠疫苗英雄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与您相伴 http://m.39.net/pf/bdfyy/bdfzj/

“Hello大家好,我是朱傲冰,今天是3月22日,天气阴,是我接种新冠疫苗的第4天。刚测过体温,36.5度,身体状况良好,暂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大疫当前,你我同在,加油!”

今晚,人民日报官微推送的这则短视频,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视频中的主人公,名叫朱傲冰,是一名退伍*人。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

——名首批重组新冠疫苗「志愿试药人」中的一员。

自从陈薇将*研制成功重组新冠疫苗的消息传出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中国。所有人都在等待这款疫苗临床试验后效果。

随着国外疫情的不断加重,这种急迫,似是比以往更盛。

然而,试药有风险,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医院给予高度完善的护理和监测,但对于躲过病*感染的人来说,要鼓起勇气志愿报名,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人蹚路,绝非易事。

对此,视频中的朱傲冰自豪地说道:

“疫情当前,国家遇到困难,我必须挺身而出。不管我退伍多少年,身上和肩膀上的担子依旧都在。”

光荣地完成兵役后,这个27岁的小伙子依旧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子弟兵,甘为人民赴汤蹈火。

在评论区里,网友们的感激之声不绝。

这场疫情里,有医护人员在前线拿命相搏,有志愿试药人在后方以身赴险。无论何种,都让人感动不已。

如果说,医护人员为我们筑起了防疫的城墙,那么「志愿试药人」,便是为我们从荆棘之中劈开了一条出路。

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一项不得不冒险、却又造福千万人的事业。

正是因为「志愿试药人」的存在,才让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让无数的病患有了治愈的希望。

只是,在“试药”行业里,不止有英雄存在,也有“细菌”滋生。

试药者中,有人是为了国家大计和民众安危挺身而出,可也有一部分人,只是单纯地为了攫取利益。

为了牟利,这些人在拿命交换魔*的礼物。

他们的名字有两个:

一个叫「试药中介」,一个叫「职业试药人」。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次吃药前看的说明书上,关于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我国平均每天都有种新药问世,如何确保这些新药可以给患者服用?

根据国际上的一般做法,为了测试新药的*性和代谢过程,在药品上市前要先进行临床检测,也就是人体试药。

简单来说,就是弄清楚究竟吃多少,既能治病,又不会害人。

医院面向社会征集志愿者试药,是新药上市前不可或缺的环节。志愿者会得到相应丰厚的报酬。

然而,凡是有利可图之处,黑色或灰色交易总会像蚊虫一样滋生。

“试药中介”,就是这样一种产物。

他们在各种网站、论坛里发布试药招聘,甚至出现在大学生兼职平台里。

豆瓣上,一个名为“北京大学生兼职信息交流”的小组里,出现一个“试药员”招募的帖子。

7天,酬劳3万块。

不可谓不诱人。

在搜索栏中输入“试药”二字,出现不少相关的帖子,报酬丰厚,长期招聘,需求遍及全国各地。

在海量的招聘信息中,有网友这么提问:

“试药兼职可以做吗?其实我不太在意对健康是否有影响,主要是现阶段太缺钱了。”

大学生做兼职是常态,想赚快钱更是当下年轻人的浮躁通病。

而来钱最快又隐秘的方式,试药中介沿着网路摆在了他们面前。

小文第一次看到了试药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就是在一个兼职信息交流群里。她报了名,却没去体检。领队打电话来,她直接说:“不去了。”

“还是有些顾忌,而且当时也不怎么缺钱。”

第一次试药是在今年5月,试药之前小文和男友去看了一场演唱会。

她吃下了一种助消化的药,拿到元。钱一到账,小文就把中介的联系方式都删了:

“就想着以后都不会再试药了”。

但是没有人能抵得住金钱赤裸裸的诱惑。

小文付了3个月房租之后,积蓄所剩无几,她再次报名试药。

眼看着双十一要到了,她的购物车里已经填满了护肤品、包包、衣服和鞋子。

几次试药之后,她都没觉得身体有什么不适,有人建议多喝水加快新陈代谢,她也没有刻意增加饮水量,不过几乎每天晚上会吃一根香蕉通便。

第一次入院试药时,一个学医的志愿者说到了一种排*的药,可以清除体内的药物残留,但出了院,小文就忘记了药名,只好作罢。

“体内的药两三个月就排出去了”,小文似乎对试药的风险毫不在意。

像小文这样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了试药的主力*。

《新民周刊》曾报道,之前在武汉,大约有多位试药人,其中,大部分是武汉各高校的学生。

医院的医生也证实,参加试药的无业者、大学生要占到80%~90%。

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人们总是愿意铤而走险。

如享受命运的馈赠一般,吃下一粒药丸,换得一张演唱会门票,一套高级护肤品,一个闪亮的包包。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你所轻易得到的,终将以另一种方式还回去。

何金虎曾经也是“职业试药人”中的一员。

“如果重来,你还会选择试药吗?”

“再也不会了。”

他掀起衣服,露出小腹上的疤痕,那是年为了获取1万元受试费,注射抗肿瘤药物留下的印记。

那一次,他险些丧命。

一天,他接到医药公司的电话,医院有一个一万元的实验,为期三个多月。一万块钱的补偿费,让何金虎很是心动。

他甚至连试什么药都没有问清楚,就匆匆做了体检,签下了《知情同意书》。

何金虎盘算着,这一万块钱,一部分寄回家里,再拿一部分出来给自己换个一个新手机。

只是这次试药和以往不同,不是服用药物,而是往肚皮上打针。

注射之后十几秒,何金虎感到打针的部位疼痛难忍。

很快,何金虎出现了强烈的药物反应:口渴、心慌、头疼,脉搏甚至降到了每分钟40次。

面对第一次出现的临床反应,医生也束手无策,只是不停地给他做心电图,而每次结果都显示——严重心律不齐。

终于坚持到第三天,何金虎出院回家。但是他的心脏至今也没能恢复到实验前的健康状态,始终觉得胸闷,胸口像是压了一块石头。

医院临床试验中心门口排队报名

时隔3年,何金虎依然时常感到呼吸不畅,稍微剧烈点儿的运动心脏都无法负荷。

因为心率不齐,他屡次通不过试药体检。如今他成了一名电梯工,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还要给家里寄一半。

生活始终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支付高昂的治疗费,他只好选择了放弃。

试药后遗症就像是绑在他身上的一颗定时炸弹,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

试药圈内流传着一个试药危险性公式,钱数÷天数=药物危险性。给的报酬高的试验,通常危险系数也相对较高。

曾有一支治疗艾滋病的疫苗招募受试者,这是一款从未进行过临床测试的新型药物,给出的报酬是7天10万。

但是试药者根据药物危险性公式换算之后,往往会出于恐惧而主动放弃,试验可能会因为无法招募到足够的受试者而被迫延迟。

中介遇到这种情况,一招就能解决:压低报酬。

“试药者一看,钱不多,估计不会有危险,反而倒去了。”

这意味着,在试药人的认知里,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承受了更高的风险,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试药。

多么令人绝望而窒息的操作!

在这场人与药的战斗中,中介才是那个看不见的魔*。

在拿出健康与魔*交换时,试药人从未想过,他们将承受怎样的代价。

江苏无锡的沈雨辰,在年的一次试药之后,患上了面瘫。

他的眉毛、左边的眼睛、鼻子,还有很多肌肉都不受控制,刷牙漱口的时候嘴巴闭不拢,吃饭的时候只能用半边咀嚼。

沈雨辰是90后,但他在频繁试药后发现,自己的皮肤变得非常粗糙。每到秋冬天的时候,身上就像鱼鳞一样的蜕皮,每次脱衣服下来,衣服就是像下雪一样。

每次打扫卫生,家里面可以扫出半簸箕的皮屑。而且自从试药之后,沈雨辰的体重从斤长到了斤。

真的,人千万别天真。

世上没有白得的便宜,轻易得来的不仅烫手,还可能要命。

在试药牟利的代价面前,你远比你想象的更不堪一击。

如今在北京成了小药头的魏翔,有些后悔了。

他后悔的是进入这个圈子太晚。

魏翔计划,专门成立一个公司做试药招募,打的名号就是中介机构。如果可以接下整个项目,一次可以赚个二三十万。

十五六岁外出打工,直到前两年魏翔才进入试药圈。

试过一次药之后,他便觉得自己试药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是好项目不是天天都有的,二是经常做试药对自己身体总归是不好的。”

在此之前他一直张罗着求职中介的活儿,手上有不少打工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